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Vol.230115:OpenAI 商业脉络全梳理,微软这次偷谷歌老家会成功么?

本期内容紧接上篇《ChatGPT 发布,新一波 AI 创业浪潮 |AI 创业公司这次可以和巨头扳手腕了么?》,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来的商业脉络,文章主要分为 5 个小节叙述:
1. 屠龙少年,为造福人类而生
2. 无法造血,向运营成本妥协
3. 背靠微软,图钱图人图算力
4. 惊鸿一瞥,打开AIGC新世界
5. 百亿加码,直捅谷歌老巢
1.
屠龙少年,为造福人类而生
关于 OpenAI 的由来,说来也比较科幻。2014 年,谷歌以 6 亿美元收购了 DeepMind,考虑到 AI 本身在计算领域的绝对优势,但不具备人类一样的价值观,为了防止哪一天 “DeepMind 作恶”,做出像灭霸这样打响指的神操作,Elon Musk 等人认为需要成立一家复仇者联盟,不,是非赢利组织来应对这种潜在危机,并推动 AI 进步造福人类。
2015 年 12 月,Elon Musk 和 Greg Brockman(前 Stripe CTO,现董事长&总裁)、Sam Altman(前 YC 总裁,现 CEO) 以及 Ilya Sutskever(师从神经网络之父 Geoffery Hinton,现首席科学家)等人在旧金山创立 OpenAI。
根据公开信息,OpenAI 最早的一笔投资金额为 10 亿美元,除了 Elon Musk 和 Sam Altman 的直接投资,还包括他们从亲朋好友那里完成的募资,这里面就有 Linkdin 的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Paypal 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 以及 Jessica Livingston(YC 联合创始人),甚至也出现了 AWS、YC 以及 Infosys 的身影。
OpenAI 成立之初除了防止 DeepMind 作恶,其使命还旨在确保通用人工智能 AGI 造福全人类,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 AGI,并尽可能广泛和平等地共享其优势。当时 Musk 认为防止有人拿AI 作恶的最好方式是让 AI 技术民主化,人人拥有 AI 就相当于没有任何人或少部分人拥有这项技术特权。
2.
无法造血,向运营成本妥协
2017 年 3 月,OpenAI 内部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保持非营利性质无法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营,因为一旦进行科研研究,要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计算资源每 3~4 个月要翻一倍,这就要求在资金上对这种指数增长进行匹配,而 OpenAI 当时的非盈利性质限制也很明显,还远远没达到自我造血的程度。